大家有没有发现北京配资网,现在刷短视频,几乎刷到的都是一些“重复性”的内容。你刷一两个小时,能刷到的“新鲜”内容十不存一。
大多数都是同一个BGM、同一个梗,被人反复嚼烂,换个演员、换个场景、换个角度,继续推送给你。
比如:
你给一个舞蹈点了赞,后续刷到的全是同款动作的不同演绎。
你给一句台词点了赞,接下来全是不同的人对着镜头说同一句话。
你给一首歌点了赞,相似的旋律便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循环播放。
你给一个搞笑段子点了赞,同类桥段的复刻版本便会密集涌现,
这些内容统统都是换汤不换药,从第一个让你上瘾的内容开始,一直推送到让你麻木,一直推送到让你想吐。
这种现象,我将其称之为短视频时代的“金针菇效应”。
金针菇这种食物,我们几乎是消化不了的,吃进去什么样,排出来还是什么样。排出来之后洗一洗甚至还能吃,往复循环欺骗消化系统。
刷短视频也是一样。我们刷到的第一条新鲜内容,就是一盘“新鲜的金针菇”,我们刚刚刷到时会觉得很有趣。
但后面推送那些“重复性”内容,全是第一次没消化掉的残渣。想要完全吸收,少说要循环十几次。
至于能不能补充营养?大家自行脑补吧。你天天吃金针菇,吃了一大堆,看似挺饱,其实啥都没吸收,纯纯欺骗消化系统。
这个比喻听起来可能有点恶心,但我觉得用来形容短视频平台的推荐逻辑,真的最贴切不过了。
我们的用户被迫在这种“没有营养的循环”里打转:既没收获,又容易上瘾。
这种畸形的推荐逻辑,有以下两大弊端。
第一:榨干用户的感知,让美好变得乏味
当你第一次刷到某个视频时,会觉得新鲜,会觉得有价值。点赞之后,平台便会持续推送同类视频。
刚开始你会觉得挺好,但随着重复次数增加,你的兴趣会逐渐消退,最终演变为反感。
就像你喜欢吃汉堡。前两天一日三顿吃汉堡,你会觉得爽。但第三天第四天呢?你就会觉得没劲了。吃到第十天,光看见汉堡你都想吐。
平台的逻辑就是如此,当你对某类内容表现出兴趣时,它就像灌食一样不停推送,直到你彻底厌恶为止。把原本美好的东西,变成了让人反感的垃圾。
等你吃吐了,它再换个花样。汉堡吃吐了,换薯条;薯条吃吐了,换炸鸡。总之就是不断循环,让你永远处在“刚开始上头、然后迅速厌恶”的节奏里。
换个角度看,比如一个人有30种爱吃的食物,每天吃一种,一个月循环一次,一年循环12次。这样你就会一直觉得这30种食物都好吃。
但如果是每种食物都让你连续吃12天,30种食物循环一年,一年后,这30种食物你可能一辈子都不想再碰。
这两种做法,短视频平台显然是选择了后者,用短期的内容依赖感,透支用户长期的体验感知。
每次换内容的前三天,你确实会上瘾:第一天觉得新鲜,第二天意犹未尽,第三天兴趣浓厚,到第四天便开始平淡,直至厌倦。
平台精准掐住这个临界点,在你彻底反感前切换内容,反复循环,直到耗尽你对美好的全部期待。
本质上,平台就是利用这种成瘾性内容,来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,最终实现商业化变现。
第二:劣币驱逐良币,扼杀原创生态
短视频的这种推送逻辑,对原创作者极不尊重。一个新点子、新创意本来挺难得,但刚火起来,就立马被一堆跟拍抄袭者淹没。结果原创没流量,反而是那些复制粘贴、会表演、会整活的人火了。
久而久之,创作者不再比拼创意的新颖、内容的深度,转而陷入“表演竞赛”。比谁更擅长博眼球,比谁更会整出花活。
哪个点子走红,全网便会涌现上万个翻拍版本;哪段配乐流行,所有视频都开始套用同一旋律;哪句文案爆火,千篇一律的抄袭便会铺天盖地。
令人遗憾的是,原创者往往默默无闻,跟风者却能凭借更夸张的演绎获得流量。平台对原创的漠视,让创作者陷入“抄袭比原创更易成功”的怪圈。
既然跟拍就有流量,谁还投入精力打磨原创?慢慢地原创内容的价值被稀释殆尽。
于是,原创者心灰意冷,干脆不再费劲去创新。大家都去抄,平台上只剩下重复的、越来越廉价的内容。
起初还能抄到10分的原创,当优质原创消失后,便开始抄8分的模仿品,接着是6分、4分的二次搬运,最终整个内容生态充斥着劣质重复的 “垃圾信息”。
垃圾内容+ 垃圾商品 = 用户透支
对于用户而言,每天刷到的,都是重复的抄袭碎片,是被反复消化的劣质金针菇,想遇见真正的新鲜创意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更糟糕的是,如今的短视频平台过度商业化,三步一个带货视频,五步一个带货直播间。
而且很多都是假冒伪劣的低质产品:红薯粉里不含红薯成分、香港月饼实际产自内陆、高端燕窝实为糖水调制…… 此类套路层出不穷。
最终,用户在重复的劣质内容中消耗时间,在低劣的商品推荐中消耗信任,直到期待被耗尽、钱包被掏空。
所以用户最后得到什么?是重复的垃圾内容,是劣质的假货产品,是一次次被榨干的期待。
等到平台把用户的钱包掏干、耐心磨尽,再换个马甲上线:改个APP名字,换个LOGO,还是同一帮人,还是同一套逻辑北京配资网,循环往复。
天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