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北京配资网
近日,北京到广州的Z13列车上,下铺乘客王女士因正对着过道两名陌生男乘客,感到不适,于是用撑伞的方式遮挡。随后,12306客服人员针对此事回应称,铁路部门并未明文禁止旅客使用帘子或打伞遮挡,但因为这类行为有可能影响其他铺位旅客,且破坏车厢美观,所以原则上不建议乘客采取此类方式。
这让人想起去年四月发生过的类似情况:一位年轻小伙在下铺挂帘拒绝将铺位让出来给别人坐。挂帘也好,撑伞也罢,从表面上看,这些事件反映了公共场所个人隐私边界的界定与保护问题。而这一类情况的多次发生,也暴露出当下火车空间设计与人们时代观念之间的脱节。
每当此类事件发生时,网络上免不了一场孰是孰非的争论。其实,不论其中的是非对错如何,不可否认的是,当下,人们对公共场所内的个人空间使用权越来越重视,对私人边界的划定也越来越敏感。不论是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挂帘、撑伞,还是发生在大学生宿舍里的挂床帘,都是通过物理隔离来为自己营造一点“私密空间”。这显现出人们更在乎自身的隐私,更注重自我的感受,也更希望能够在公共场所仍然边界分明。可见,重视并希望个人的隐私和权益受到保障,越来越成为大家的需求。应该肯定的是,这本身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,并非是某个人的“矫情”,或者某个群体的特立独行。
所以,比卧铺撑伞的是非之争更重要的是,在类似事件发生后,铁路部门应当看到人们对公共场所也能妥善保护个人隐私的期待,并尊重这种新的趋势。打造一个和谐、舒适的出行环境,一直是公共交通服务工作的方向,比如“静音车厢”的推出就受到了很多乘客的夸赞。那么关于卧铺车厢的设计,是否可以有一些改进?对此铁路部门应该跳出“非此即彼”的思维,比如可以通过拆卸式遮帘为乘客打造一个个人空间,或者通过坐、卧铺位分离的方法来改善目前“全开放式”的车厢结构,从资源分配和制度设计等层面,再多一些“巧思”,既能尊重个体隐私,又能维护公共秩序。
一把伞,遮住的是个人隐私,显露的是观念变化。我们希望公共服务能够更加细腻地关照到每一位乘客的不自在,用对社会需求的倾听与回应,为亿万乘客的旅途增添一丝暖意。
天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