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说明:本文所用插图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北京配资网,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。
我最近读到了一条由网友@日月丹凡?先生发布的微头条,内容涉及《中国京剧》2025年七月号中关于国有京剧院团现状的统计数据。根据统计,2010年前后,中国的国有京剧院团数量为66家,到了2017年,这一数字减少至59家。在这之中,部分京剧院团与其他戏曲剧种进行了合并共存,例如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等;有的京剧院团虽然名义上存在,却实际上并没有进行演出,能够正常上演的院团数量不足40家。
在2024年六月份的《中国京剧》中,刊登了一组关于重点京剧院团演出情况的统计数据。这组数据表明,在过去六年(从2017年至2023年),11家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年均演出场次大约为184场,最低也有90余场,而最高则达到了570余场;与此同时,17家省级重点京剧院团年均演出场次约为174场,最低为50余场,最高为460余场。由此可见,无论是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还是省级重点院团,其每周的平均演出场次不足3.5场,令人忧虑。
展开剩余67%上述两组数据引发了对传统京剧发展前景的深刻思考。国有京剧院团数量的减少以及演出频率的偏低,反映了传统戏曲在当代文化生态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。在这种情况下,院团之间的合并和部分院团的名存实亡,表明了在体制调整以至资源整合中的无奈。而重点院团年均不满200场的演出频率(这意味着日均演出仅约0.5场),更是暴露出市场活力不足的深层次危机。尽管个别案例,如570场演出显示出优质内容仍有市场需求,但整体频次低迷的现象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如今,即便是重点京剧院团,也未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,逐渐丧失自我造血的能力,只能依赖外部的资金支持而苟延残喘。
京剧,这一国粹,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价值。为了保持京剧艺术的火焰,我们应该加大对其支持力度,包括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政策扶持。之所以提出这一建议,是基于一项权威调查的结论:如果将京剧院团完全推向市场,最长存活期仅为几个月。因此,若现在停止对这些院团的“输血”,无异于对京剧的灭顶之灾。
此外,京剧院团再不能依赖过去的传统模式“捧着金饭碗要饭吃”了,必须进行思维转变,改革现行管理机制,引入竞争机制,拓宽发展途径,吸引来自各行业的优秀人才,以充实演职人员队伍,提高整体素质,实现创新发展。
在剧目建设方面,当前更应集中精力于抢救、挖掘、整理与传承传统剧目。新剧目的创作不能仅仅被视为“政绩工程”,急于求成,而应以“久久为功”的态度,精益求精,共同打造出优秀的剧目。同时,新剧目的创作还要紧密契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,应当为群众所写,为群众所演。
最后,我们还应借助新媒体渠道,扩大京剧的传播力度,加强青年观众群体的培养,这一任务与青年演员的培养同样重要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。
发布于:山东省天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