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3日北京配资网,互联网医疗企业微脉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冲刺上市。微脉算得上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老兵,今年是公司成立的第十年。
在其他互联网医疗企业扎堆卖药、问诊时,微脉创始人裘加林看上了患者离院后持续的咨询需求,这些零碎、高频的动作反馈到产品端,就是互联网医疗最爱讲的“全病程管理”。
微脉的故事也吸引了源码资本、IDG资本、百度资本等头部机构的支持。自成立以来,公司累计完成六轮融资,累计募资超15亿元,公司投后估值达41亿元左右。
翻开招股书,这家明星企业却难掩尴尬:近三年时间公司亏损7.5亿元,核心业务市占率不足1%。也是因此,微脉还未上市就遭到了一些投资者的看衰,“上了也大概率破发”“不看好”的质疑声不少。
微脉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,全病程管理究竟能否摆脱“医院附庸”角色,跑通可复制的盈利模型。
互联网医疗的十年老兵
创立微脉之前,裘加林曾经担任银江智慧医疗集团董事长,负责银江三大主业之一的医疗信息化业务。他主导设计并建设的基于临床信息服务的“智慧医疗”体系,被运用于全国600多家大医院。裘加林和团队为政府做的医疗信息化项目,其中部分业务就是挂号平台,通过捆绑医保诚信,实现了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。项目反映很好,地方政府却没有人力、财力支撑后续的运营。裘加林觉得可惜,就创立了微脉。
2015年公司成立之初,微脉大概也没有想好未来的路具体怎么走。当时,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逐渐基本围绕线上卖药和问诊两条路展开。在巨头扎堆布局的互联网医疗领域,想出头就得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之路。
即便如此,凭借裘加林在医疗信息领域多年的积累,微脉还是吸引了不少资本。公司成立当月,就获得了原腾讯电商CEO吴宵光、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吴泳铭和源码资本的Pre-A轮投资,金额4000万元。在微脉成立一年时之际,A轮融资又获得了经纬1.2亿元的融资。
经过两年的探索,2017年,微脉将目光聚焦到了全病程管理。裘加林注意到,很多患者从医院出来的时候,都想和医生继续保持联系,咨询创面处理、用药、康复、膳食、复诊复查等问题。这就是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。
如今,全病程管理业务成为微脉的业绩支柱。根据招股书,眼下微脉的收入主要来自:全病程管理服务、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和保险经纪服务。2024年,这三大板块的收入分别为4.7亿元、1.26亿元、0.56亿元,全病程管理占营收比重高达72%。
三年亏了7.5亿元
经过十年的积累,微脉的确做出了一些成绩。
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,2024年中国互联网疾病管理市场参与者超百家,微脉以6.53亿元营收跻身行业第三。不过,由于市场竞争分散,虽然排名靠前,落到市场份额上微脉仅占0.71%。
当下AI概念大火,在招股书中,微脉也强调通过AI赋能业务,深度链接医院端。但AI的加持,并没有体现在微脉的收入端,和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一样,微脉仍然难以破解盈利魔咒。
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,微脉分别实现收入约5.12亿元、6.28亿元、6.53亿元;同期亏损分别约为4.14亿元、1.50亿元、1.93亿元。三年合计亏损超过7.5亿元,至今仍未实现盈利。
微脉更大的隐忧在于主营业务的不确定性。在全病程管理业务模式下,微脉的收入主要来自医院购买服务的患者,也包括少数企业客户。招股书显示,微脉与中国157家医院合作提供患者端全病程管理服务,在每家医院设立专门的微脉全病程管理中心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微脉涵盖超过4700家医院及医疗机构,提供支付结算、病历调阅及患者病史访问服务。
这意味着,公司的业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医院的合作关系,一旦与医院的关系破裂,微脉的业务也将出现停滞。微脉在招股书中坦言:倘若无法维持与合作医院的现有关系,或无法找到对我们未来扩张至关重要的新医院或机构并与之合作,公司业务、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。
十年坚守,微脉活了下来,证明了公司的战略定力和生存能力。但仅仅活下来还不够,想要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,微脉还需要向市场证明:全病程管理能跑通一条可持续、可盈利的商业路径。
撰稿 | 方涛之
运营 | 晨曦
插图|视觉中国北京配资网
天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